【沽源笔记】先有耕耘,后有收获

发布日期:2025-02-25 来源:无

沽源是一个农业大县,四时更替,春种秋收,是一个普通农民都能熟练掌握的常识。什么是常识?在哲学里通常指的是以直观为基础的共识,是众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深信不疑、倚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识。

“先有耕耘,后有收获”就是一个毋需做任何注解的基本常识,任何幻想不劳而获的思想都是幼稚和可笑的。即使有了耕耘,还要看老天爷是否风调雨顺,看市场供求是否适销对路,才能决定最终收获的丰歉。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者系统性发挥作用,天时、地利往往可遇不可求,我们能努力把握的只有人和。

这个常识,相信每个人都是知道的,但知道不代表着做到。有很多人可谓说起来头头是道,做起来全不是那么回事,一到现实中就总想着能走捷径、抄近道,而忽略了自身的努力和坚持。认不清现实、长期有此想法的人就是可悲的、可怜的。没有耕耘,哪来的收获;没有行动,哪来的结果。谁能真正践行这个常识,谁就能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,哪怕面对骤雨狂风;谁对常识视而不见,谁就会怨天尤人、一事无成,哪怕机会就在身边。

人生的道理很简单,想要得到什么,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。努力都不一定能得到,更何况不去努力?而且努力永远都不会晚,如果十年前没有开始,那么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。“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”原地徘徊一千步,抵不上向前迈出第一步;心中想过无数次,不如全力以赴去拼一次。万事开头难,把行动交给现在,把结果留给时间。

“但求耕耘,莫问收获”是一种更高的境界,已经跳出了一时一地之得失,更具战略眼光和长期思维。因为这种人把耕耘本身就当作了一种收获,用时间和汗水不断地去积淀自己,却又不被荣辱得失所左右。有了这样的气度和胸怀,就能够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从容不迫,在经历起伏时游刃有余。这样的人生态度,又怎么会没有收获?莫问,其实是无声之问,实质上是一种智慧。

人生是一个过程,要学会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当下的问题。目标清晰之后,就要脚踏实地地去行动,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,坦然接受无法改变的,始终立足当下和自身去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,不纠结、不困惑、不懈怠。即使失之东隅,未必不会收之桑榆。

大道至简,而又知易行难!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,在复杂的形势和纷繁的变化中,正是那些最基本、最简单、最普通、最质朴的常识,才是真正决定胜负和命运的核心力量。只要尊重常识、坚守常识,你就可以用对未来的执着来穿越当下的迷雾,你就可以用长期的乐观主义来战胜短期的悲观情绪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指出:“在中华文化里,蛇是灵性、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,寓意着丰收、吉祥和福瑞。”乙巳蛇年,充满希望,全县上下要以蛇行千里的劲头,努力耕耘,迎接收获。